2015年5月,在全国写生基地——江西婺源的李坑等地旅游写生,现将原始风景照片与写生画做一对比,看看风景是如何变成画的,其中有怎样的剪裁,取舍,加工,美化,看看摄影与画有什么不同,我想是件很有意思的趣事。
这是李坑刚进门的景观,有许多孩子也在写生。绿树看上去几乎是一样的绿,如何画出远近不同的色彩感觉?就得加强冷暖对比,近树尽量画暖,间红褐色,远树尽量画冷,泛青蓝色。从而造成空间距离感。
相机反映出的层次很少,暗处几乎一片黑。而人眼比相机强得多,暗处能看出许多不同的色彩。比如红灯笼,褐栏杆在二层楼发青的墙壁上造成暖色反光,绿水绿树则在底层墙壁上映出青绿色。地下的石板人眼能看出非常丰富的色彩变化,相机却不能。这就是画强于摄影的特点之一。
李坑古戏台,写生画跟照片基本一样,只是把独轮车挪了个位置,构图好一些。但戏台的暗部显然画比照片要生动丰富。天空的色彩,树的色彩都要丰富一些。
画面主要突出表现层层叠叠的徽派建筑,和流水上面重重的小桥,舍弃了那个漂亮的红伞棚,其实本来是可以缩小画在树下的,对增强色彩对比有好处。
徽派层层飞檐在此间格外显眼,有“钩心斗角”之势。那块影壁立在画面中间很有分量。这群建筑构成的透视对比也极具魅力。
这幅照片很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很多东西没反映出来,而原始景色其实非常动人,许多学生都在画,色彩变化很微妙,当中那个暖色的篱笆在周围深遂的暗影中格外突出,潺潺水流在石间跌宕,显出极丰富的色彩变化,只有用画才能表现出来。
古戏亭的飞檐从仰视角度看高高翘起,非常美。然后我把两边配廊的透视加大,使之更有力度。当然,讨厌的脚手架、绳索可全部拿掉,使画面更整洁。这就是画的好处。
这幅画忘了拍照片,没法对照,只记得删去了不少杂物,使之简洁。那天发洪水,水色浑黄。倒也是另一番色调。
这是个阴雨天,黄水四溢,躲在棚下作画,照片拍出来灰蒙蒙的。只好在画上变化色彩了,
从文昌阁下视小门亭,不寻常的透视很有些动人之处,为突出小亭,把近处的瓦檐和远处的杂景完全删除,代之一片青绿,以周围的简洁衬托核心繁复的屋顶结构。
雨后复斜阳,李坑阵阵苍。可惜照片拍不出那个“苍”来,只好画出来,远处青绿朦胧,近处树影倒映在雨径上,湿漉漉的。
婺源的江湾村是咱们咱们敬爱的江爷爷的祖居地,自从泽民同志亲自视察之后,当地即大兴土木,新型仿古建筑成片而起,形成一条新造的“古街”,此处即古街口,石狮雄踞,把着门,甚是威武。画时暴雨将至,雷霆震怒,刚收起画凳立刻飞奔身后大殿避雨,咱西北人难得见到这么大的雨。
在江湾暴雨之后,寻找可怜的一点儿老街,总算找到一处有点儿情趣的小巷雨景,石板地上的反光将雨迹透射出来。可惜没把那块《婺源黄菊,有机绿茶》的牌子画出来,少了点文化意蕴。
江湾修了个现代小花园,建筑上有点儿趣味,那座十字小亭造型各异的门窗互相透映,挺好玩的,我把那小木桥往左移,以保持画面平衡。去掉几处乱树,透出小亭的飞檐。只是因雨太大,空气太潮,画上去的颜色总是湿的,无法深入下去,只好就此作罢。
扫码添加婺源包车领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