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石塘祝氏宗谱源流序》
祝氏是铅山石塘古镇的大姓。《石塘祝氏宗谱》载:“熹从刘屏山习学于石塘后山隆教书院。”
刘屏山何许人?朱熹为何跟随刘屏山在石塘后山隆教书院读书?
闽北刘家与石塘祝氏
这个朱熹的老师刘屏山名叫刘子翚,号屏山,宋代大理学家、文学家,崇安五夫刘家人,即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俯前村人。
两宋,崇安五夫刘家是闽北的“忠臣儒堂”、“精忠望族”、“理学名家”。刘子翚的父亲刘韐、哥哥刘子羽和刘子翼、堂弟刘勉之、侄子刘珙都是刘家名臣中的抗金名将和大学者。
石塘祝氏的祖上祝汉在建阳做官与五夫刘氏的祖上刘翔交好,祝刘后代一直交好。到了祝祐、刘韐,两个家族又结为姻亲。刘韐的父亲刘民宝和叔叔刘民先、刘民觉都是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因对官场不满而以教书讲学为业,被时人称为“东南儒宗”。
近现代交通发展以前,八闽山国出入中原内地最便捷的路是鹅湖古道。闽人出分水、温林、观音、绵阳等关的第一个码头石塘是东南交通和商旅重镇,“东南儒宗”刘氏兄弟游学东南,进出武夷山都在石塘祝家驻留,是为世交。
两宋时,祝氏经营武夷山中纸茶药材大路货,是石塘码头的大户。祝氏请刘民宝来石塘私塾开馆训学教导文化。刘民宝把儿子刘韐也一起带到石塘来读书。刘鞈与祝家大公子祝祐在一起读书,情意相投,指腹为婚。后来,刘鞈生了女儿就许配给了祝祐长子可久为妻,因而祝刘两家在世交之上又结为姻旧。
朱松托孤朱熹受命
朱熹的父亲朱松少年有志好学,追随“东南儒宗”,求学于武夷山,与刘韐的三个儿子刘子羽、刘子翚、刘子翼同馆学习,又一起考取进士,同窗同年,因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因反秦桧被贬知饶州,在离京(临安)赴任途中染病,旋即返建瓯家中。病危时,朱松差人请来赋闲的抗金名将、同窗同科好友刘子羽,让朱熹认其为义父,把妻子和朱熹托付之。临终前,朱松又写下一封遗信请在崇安屏山书院开馆讲学的刘子翚、刘勉之(刘子羽和刘子翚的堂兄弟)、胡宪“武夷三先生”代为教导朱熹学业,并嘱朱熹:“此三者,吾友也。其学皆渊,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朱熹读信跪泣受命,朱松含笑而逝。
刘子羽把朱松灵柩运到自己的老家崇安五夫安葬后,在自己家旁边为朱家新建了一幢别墅,并以朱熹故里婺源紫阳命名为“紫阳楼”,便于就近照顾。其“屋五间,器用完备,有地可耕,有圃可蔬,有池可渔”。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视朱松妻祝三娘如己嫂,眷顾无微不至。孤儿寡母在刘家的悉心关怀下,诸事顺意。
石塘读书恩师赐“晦”
不久,因父亡回乡守制的祝可久、祝可大兄弟以“尚礼守义,忠君厚民”为教育宗旨,在石塘扩家塾为乡学,把私塾改建扩大为隆教书院,请妹夫刘子翚来执掌训学。刘子翚便把朱熹和与朱熹上下年龄的刘珙、刘瑺、刘玶等刘家诸生一并带到石塘来读书。故,《石塘祝氏宗谱》载:“熹从刘屏山习学于石塘后山隆教书院。”
朱熹的字号“元晦”还是在石塘读书时老师给取的。一日,朱熹读到“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请教刘子翚。刘子翚深入浅出地阐述其内涵:树木的根深藏土中,春天枝叶就会越繁茂;人内涵越深厚,其精神越清爽,内心也越强大。说完,便替朱熹取个字,叫 “元晦”。中年后,朱熹觉得“元”太大也,便谦虚地改为“仲晦”。后因守制时在母庐墓建了一间书房,又号“晦庵”。晚年,自称为“晦翁”。
朱熹作序祝氏家谱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刘子翚在《祝奉议(祝祐)墓志》中写道:“奉议郎致仕祝君卒,其孤可久来请铭。祝君余父至友也,其孤又余姊婿也,来请铭以姻旧之故也。铭而不辞,所以终我祖我父之惠好也。正议公(刘宝民,刘子翚之祖)曰:曩游学时,忠显公(刘韐,刘子翚之父)从祝君诸父兄相交结,倾盖遗缟不足喻焉,他日毋祝氏……子孙既达,亦示不忘也……今祝君之逝,余文铭之,以申前志,以崇外姻,以昭前德,以慰考思也。” 刘子翚在祝祐的墓志铭中详叙了祝刘两家的世交姻旧关系。墓志铭还说,祝祐是石塘最大的商人,急公好义,慷慨好施。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石塘祝氏修宗谱,因五夫刘家和石塘祝家的世交姻旧关系,祝可久是刘韐的女婿、刘子羽的妹夫、刘子翚的姐夫。刘子羽是义父,刘子翚是恩师,祝可久自然也就是朱熹的姑父了,且朱熹的母亲也姓祝。因此,朱熹为祝氏宗谱作序言。序言署名:“宋淳熙己酉十六年主管太乙宫崇政殿说书学士朱熹谨撰”。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任“主管西太乙宫,兼崇政殿说书”,因此序言以“主管太乙宫崇政殿说书学士”的官职署名。
欢迎添加@婺源小余微信,免费咨询婺源旅游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