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中,婺源一枝独秀,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和儒家文化深深地植入了婺源世代子民的思想灵魂及日常生活。许丽荣 摄
位于江南腹地的古徽州,以其秀美的山水、辉煌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闻名于世, “徽学”已经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三大“显学” 。而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中,婺源又一枝独秀,从宋元明清直到民国,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和儒家文化在这里蕴藏、发酵、兴盛、流传,深深地植入了婺源世代子民的思想灵魂及日常生活。探寻古徽州的文化脉络和传统社会里民众真实的生活存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所推崇的“热门课题” 。
正是在此种背景下,从2009年开始,香港中文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把“徽州传统社会”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历史课题来研究。通过与老徽州地区的“土著”作者进行合作,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民间口碑,试图再现传统社会人们曾经的真实生活。作为“徽州传统社会丛书”之一的《婺源的宗族、经济与民俗》 (上下册,以下简称《婺源卷》 )课题历时4年,以百余万字的篇幅,展现了香港、台湾和婺源三地十多位作者共同的心血结晶。
传统社会是什么玩意儿?尽管专家们致力于在史书、杂志上留名,却忘记了史实研究的终极目的是让人们正确理解过去,人们才有可能更好地把握未来。香港中文大学劳格文(John Lagerw - ey)教授和卜永坚副教授,还有中国民协会员、婺源县文联毕新丁先生,在“徽州传统社会”总课题的框架下,策划、实施了《婺源卷》 。作为《婺源卷》的总监与具体课题导师,劳格文教授对每一篇稿件都亲自批阅,反复提出修改意见,不断刨根问底,以不留疑问或模糊“死角” ,时时处处体现了一位学者的严谨、客观、务实和博雅的修为。卜永坚副教授协助劳格文教授,几乎定点婺源,一方面是领悟劳格文教授的学术追求,另一方面则与婺源的作者打成一片,每次到婺源,都“争分夺秒”地找机会去跑婺源的“课题”村落,一秉劳格文的严谨、踏实风格。毕新丁先生是该课题婺源方负责人,他在统揽全局时,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于谈笑间就轻松解决所遇到的具体难题。
《婺源卷》基于田野调查和口述史料,努力探寻婺源主要村镇的宗族结构、经济活动和宗教民俗,让读者从老人家充满乡音的追忆之中,找寻中国地方社会生机和原动力之所在。如汪发林的《婺北的道士世家与民间斋醮活动》记述了在婺源传续了千百年的江南正一派道教,与普通百姓生活信仰结合得“骨肉相连”的史实,还原出一个婺源旧时道士们全景式的“生活史” 。故此,劳格文教授在序言中不由赞叹:“这真是第一流的田野调查成果! ”又如朱德馨特别细心地整理了婺源民间的道法科仪,把婺源本土的道教文化“昭示天下” ,真是厥功至伟……婺源本土昔日的史实,“土著”学者有时未必有外地学者清楚。比如台湾学者陈丽华的《婺源地区的宗教: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细述了婺源唐代前后佛教的兴起,经济发展与地方神(汪华、五显等)的冒升,明清时期商业、宗族与地方庙宇的关系,婺源在传统社会里的宗教与拜祭等,可谓细致入微。全书包括了18位作者的辛苦与智慧,他们的成果将会与婺源一起传承。
所谓传统社会,是指1949年以前在中国也是在婺源延续了数千年的生活要素“传统” 。它是婺源曾经长期的存在,而距离现今人的时间并不遥远,遥远的是民俗的传承、文化的继承及精神与血脉的皈依。
正如劳格文教授在导言中所说:“误解过去,就会扭曲未来。 ” 《婺源卷》无疑是对婺源本地曾经的传统社会一次深情回望。它让我们知晓过往,然后更充满信心地走向未来;它让我们知晓坚持与扬弃的选择角度。
欢迎添加@婺源小余微信,免费咨询婺源旅游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