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旅游从2000年正式起步发展,到2016年,婺源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走出了一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繁荣的“婺源之路”,成为全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样板。
一、十多年来婺源旅游发展的实践和做法
1.“中国最美乡村”发展定位,让婺源赢得了名气
婺源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巨大。历届婺源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发展定位,并沿着这一发展思路,始终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先后编制了四个层次的规划,即:围绕“中国最美乡村”品牌战略,编制了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及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规划,景区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公路沿线乡村建设控制性详规和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坚持走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之路,与周边旅游区形成旅游产品的良性互补,联合而成“名山、名水、名镇、名村”的旅游发展新格局。2001年,“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作为一个整体,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05年,婺源把“中国最美乡村”作为全县工作的总任务,并全力实施;2008年,进一步提出把全县2967平方公里打造成为“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的奋斗目标。先后被评选为“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县”等20张“国字号”名片,“美丽乡村、梦里老家”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2.保护优先留住了青山绿水,让婺源做旺了人气
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是婺源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婺源把全县整体作为一个大公园、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特别注重对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建设。通过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十年禁伐阔叶林”等绿化工程,优化全县生态大环境;把油菜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上升到“油菜花产业”来培植。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制,规划了古村落村民建房新区,缓解村民建房与古村落保护的矛盾,并将“徽派建设进行到底”,推进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关闭“五小企业”近200家,对主要公路沿线、景区景点4000多座坟墓进行了搬迁并绿化。在着力提升村庄风貌和村民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依托特色资源,把古民居、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等纳入统筹考虑。近年来,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环境卫生,确保“十三五”期间实现乡镇垃圾收运系统全覆盖、农村敏感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2016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750万人次、门票收入4.3亿元、综合收入110亿元。
3.“三步走”的旅游发展之路,让婺源聚集了财气
一是古村游阶段。针对全县乡村旅游资源景多面广,政府缺乏财力开发建设的现状,确立了坚持放手民营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民营资本投资撑起了婺源旅游产业的一片天空,到2006年,婺源旅游基本完成了由市场自发经营向“放手民营、政府引导”的转变,实现了游客数量和旅游经济收入的跨步提升,年接待游客突破28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800多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5亿元。
二是赏花游阶段。从2007开始,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整合全县景区(点)资源,组建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极大地增强了婺源乡村旅游的综合实力和总体竞争力,避免了粗放式分散经营带来的景区点小弱散、特色不明显、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并探索出了“公司+乡村+村民”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婺源乡村旅游多方共赢、和谐发展。组建旅游集团后,旅游门票收入实现翻番。
三是乡愁游阶段。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加强生态文化保护,加强改革创新,加强规划管理,加快推进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中国最美乡村的内涵品质,努力把婺源建设成为国际一流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智慧城市样板区。目前,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8万人,全县宾馆床位达1.8万余张,乡村农家乐床位达1.7万余张,餐馆300余家,旅行社32家,旅游购物场所400余个,娱乐场所40余家,全县人均存款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000多元。
二、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一是不缺旅游资源,但缺开发建设。婺源面积2967平方公里,地域广阔,境内古村落、古建筑、梯田田园、森林峡谷、溶洞湖泊、野生动植物、名胜古迹、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目前仅开发了东北西三条旅游线路,县城作为游客吃住行购娱的主要功能区,开发严重不足。旅游方式主要以观光游为主,休闲娱乐度假等功能有待挖掘,制约了婺源旅游的转型升级。
二是不缺景区,但缺龙头精品景区。婺源目前已有5A景区1个,4A景区12个,是全国4A景区最多的县,也打造了篁岭景区这样市场广泛好评、叫好又叫座的精品景区,但对一个近三千平方公里的全域旅游县来说,仍是精品景区严重不足,没有一个像杭州的宋城、芜湖的方特、横店的梦幻谷那样能起支点撬动带动作用的功能性大景区。
三是不缺季节性客源,但缺四季客源。婺源的油菜花旺季旅游很旺,但总的来说,淡旺季游客量相差很大,春季过后宾馆酒店等旅游相关产业经营比较困难,旅游从业人员短期性流失现象严重,也制约了旅游投资热情,打造四季宜游、四季旺游的任务任重道远。
四是不缺亮点卖点,但缺差异景点。婺源是发展乡村旅游之路的成功范例,但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制约了婺源旅游的差异化发展。旅游形态基本以古村落旅游和山水田园旅游为主,旅游模式主要是观花(油菜花)、赏叶(枫叶)、逛村(明清古村落)、生活(田园栖居)为主,对各年龄段、各阶层、各色需求的客源市场,尤其是中青年旅游市场来说,旅游业态仍需丰富,旅游体验仍需深化。
三、下一步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考
旅游是游客多感官、全身心地体验和感受,要的是“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极大满足,也要“商、养、学、闲、情、奇”这六要素的极大愉悦。全域旅游,要求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文明素质等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社会共建共享、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所以,婺源旅游亟须创新改革思维,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端发力,破解旅游发展难题。从身心愉悦、养生健康、文化感悟、宜业宜游等方面,打造世界一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1.全域优化配置资源,做足“想看耐看”文章
在“山”上下功夫。近50万亩的阔叶林是难得的空气绿肺,可纳入森林康养项目;可对路边可视范围内的20万亩商品林全部封存,纳入公益林补偿范围;对公路沿线、村头村尾进行造景观林,让婺源四季常青,万古长青。在“水”上下功夫。婺源水质优良,目前虽已开发了漂流景区,但还需继续加大水资源旅游开发利用,城区星江河段从武口大桥到翼天旅游城,可分段开发画舫游船项目,造“十里秦淮”婺源版;横店的梦幻谷景区最大的特色吸引之处,就是其亲水戏水项目,婺源可在多个有条件的河段打造天然浴场,开拓几个夏季避暑亲水游项目,引爆夏季天然亲水旅游新市场。在“公园”上下功夫。公园不宜千篇一律只是树、花、草、亭等的单调搭配,婺源城区资源禀赋深厚,应该因地制宜,打造成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应含可以攀爬登山的森林公园,有可以近水亲水的湿地公园,有出门俯拾可得,推窗见绿的各种主题公园和小游园。在打造“国际一流乡村旅游目的地”上下功夫。争取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在今年正式落户婺源,并于2019年年底开幕;吸引花间堂、过云山居等精品网红酒店与民宿进入婺源,放大延村正经堂等“洋民宿”效应,在国际上叫响婺源民宿品牌;大力发展综合性农业休闲文化园、农业主题观光园、赏花基地、河湖公园等,变田园为公园、变农区为景区、变农房为客房,真正打造国际慢生活乡愁社区。
2.全域丰富旅游业态,做好“差异满意”文章,补足“夜游”的短板
婺源古城区是历史文化利用价值极高的历史文化街区,为文化大儒朱熹的祖居地,是徽州文化传承的核心区域和代表区域。要改造朱熹故里古城(县城老城区),重塑婺源明清老街风情,实现重塑历史文脉、再造旅游不夜城的完美双赢。修“百堂”, 重塑历史风貌街区形象。兴“百店”, 形成酒吧街、烧烤街、小吃街、古玩街等系列旅游特色街;复“百坊”, 再现“坊间文化风情版”; 旺“百业”, 再现流动版的“清明上河图”。补足“花季”的短板。春天的油菜花和秋冬的枫叶是婺源的闪亮招牌,但由此带来的淡旺季悬殊,也是婺源旅游多年的阵痛。要把公路沿线植树绿化和栽花造景结合起来,实现移步换景;要继续深化提升“花开百村”工程,实现处处皆景;要把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和景区建设结合起来,打造婺源的“桃花岛”、“梅花岭”、“杏花村”、“紫薇园”“樱花巷”,真正实现“花海婺源”奇观,实现婺源“四季花景梦”。 补足“综合体”的短板。项目是抓手,大项目是支撑,横店影视城正是在梦幻谷、圆明新园、梦上海等一个接着一个高大上的项目,实现了滚动发展,打造中国影视旅游第一品牌。旅游综合体是近几年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业态,目前的婺源不缺项目,但缺大型、特大型的旅游综合体项目,应在引进大项目,制造大事件有所突破。可在旅游综合服务区打造一个杭州“宋城”那样人气旺盛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在高铁站片区打造一个融合旅游功能、文化功能、体育功能、商务功能、社区功能等的城市综合体。
3.全域提升旅游品质,做实“幸福体会”文章,打好“游”字牌
融入绿色游行理念,全力建设一批乡村休闲旅游慢游配套设施;“修千里古道”,重点加大对县内古驿道的普查、登记、修复和提升工作,打造多条精品古驿道徒步游线路,带动千村百姓致富;“建百里车道”,分步分片启动自行车绿道建设,完善绿道节点配套设施建设,把婺源打造成全国自行车骑行的首选地;“拓百种景观”,充分利用河滩、溪谷、山脊等自然走廊或是沟渠、风景道路等资源,打造若干条走廊景观线路,让人在画中行在婺源名副其实。打好“闲”字牌。开发建设温泉、漂流、垂钓、老宅体验等高端休闲度假项目,积极推进丛溪旅游度假区、鑫邦国际酒店、水墨上河文化交流中心等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布局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大型游乐场和主题公园开发,让类似横店“梦幻谷”的人流高峰神话在婺源开花结果;结合金庸祖籍地这一金字招牌,构建婺源“金庸武侠乐园”项目开发;结合明清古宅众多这一优势,融合影视公司 +知名导演+影视基地,谋划明清风情古街项目,打造集户内户外为一体的影视拍摄基地,最大限度的发挥好婺源旅游的品牌和资源优势。打好“养”字牌。饮食在旅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袁家村每年的美食营业额在10亿元以上。以粉蒸菜和糊菜为代表的婺源菜系营养丰富,符合现代人养生健康的需求,要加大婺源菜系整理开发力度,完善菜谱资源,在婺源餐饮企业中进行标准化推广,打造“吃在婺源”品牌。大力打造康健徒步、森林探险、骑行、攀岩、露营等户外体验性主题旅游产品及一批养老基地、养生会所项目开发,打造“乐活婺源”品牌。依托丰富的徽文化积淀,积极开展“三雕”、歙砚、傩舞、徽剧、茶艺为代表的“非遗”集中展示和演绎,大力推进以抬阁、豆腐架、甲路油纸伞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推广“九思堂、明训堂”等老宅度假模式,打造“乡愁婺源”品牌,完善形成结构合理、特色多样、多层次需求的住宿体系。
4.全民共建共享成果,做优“体制机制”文章,政府要创新有为
在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中,市场是主体,政府是主导,包括推动规划、基础设施、后续管理、协调等,所以政府应在旅游发展中应该有更大作为,要多方引智,聘任相关领域方面的专家来担任婺源旅游发展顾问,构筑旅游发展的智库团队,建立旅发委“兼职委员制度”,以加强涉旅部门的工作协调。全力主导推动婺源“旅游+”和全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田园”、 “旅游业+工艺”、 “旅游业+体育”、 “旅游业+乡愁”、 “旅游业+文化”、 “旅游业+饮食”、“旅游业+民宿”等模式,让各产业、各行业插上旅游的翅膀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国资要大有作为。在旅游资源收储上,国有资本要提前进入,实行一级垄断、一级收储保护;在旅游开发上,对一些事关全县旅游发展布局,事关国计民生,事关优质资源保护管理的项目,国有资本要接手,或者以资源置换、基础设施建设等形式参资入股;组建成立婺源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或婺源旅游发展集团,做大做强国有投融资平台,有序有力开展或合作参与旅游景区开发、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真正成为县域支柱产业,实现旅游强县。群众要积极可为。婺源的旅游富民是发展为民的重要体现,当地原住民的参与正是留住乡愁的重要一环。要鼓励一些有条件的村落,组建旅游合作社,进行农业观光产业园、农家乐、民宿、民俗工艺作坊、旅游体验等多形式旅游开发建设,实现旅游共建共享共富。在景区的开发建设中,大力促进原住民以土地、房屋、承包地、山地等流转或入股,实现景区开发、原生态保护、农民致富三方共赢。
扫码添加婺源包车领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