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源某个古镇的小巷,见到了一些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在那一刻,不觉想起了戴望舒《雨巷》里的浪漫情景。婺源作为历史文化名镇,悠久传承的文化传统比比皆是,就拿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婺源油纸伞制作工艺来说,就是独具技术性与历史文化厚重感。
胡三哥是古镇上众多制作油纸伞的手艺人中的一个,他的祖辈就是吃这碗饭的。聪明勤奋的他跟着父亲学着一手好手艺,后来,他又将技法传授给妻子。于是,夫妻二人以做油纸伞为生。一把油纸伞的诞生需要上百道工序,特别复杂也特别有技巧。选竹、削竹、做骨架、上伞面、绘花、上油、绘制图案,等等都是纯手工。“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看着三嫂手指轻舞娴熟地在伞骨架绕线,是“看得容易做着难”。
我看着看着,好奇地问三哥,你这伞里没装弹簧等金属配件,如何能让伞灵活控制开合?三哥呵呵一笑道:“油纸伞哪能用到这些东西,得靠竹片制作出伞跳来,咱们的老祖宗聪明得很,早就发明出来了。”这制伞工艺确实是智慧的结晶,一般外行估计连热闹都看不太懂。不过,连三哥自己都承认,这工艺确实很难,没有一定的悟性与勤奋弄不透这里面的窍门。油纸伞上油用的是桐树榨出的桐油。这熬油也最能见证制伞人的手艺水平。那给伞上油应当很简单了?事实却不是这样。刷多刷少、刷油的力度也要适中,反正,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出差错,否则,只能是前功尽弃,白忙乎。
如果说制作油纸伞是为了生计,那么,烹饪美食是为了让生活更有情调。闲下来,三哥夫妻俩就会亲手制作一些婺源特色美食与朋友们分享。比如这“偷吃馃”与“抖抖馃”。将过滤后的稻草灰汁与新米浆混合,放锅内加热搅熟,做成米粉团。然后,用刻有福、寿、桃图案的模子压成型,上蒸笼蒸熟。以前,一些不富裕人家做米馃时,怕给邻居听到弄得不好意思,于是,就用那不发出声响的模子,因行为偷偷摸摸,所以就称为“偷吃馃”。当地方言中的“抖抖馃”,就是将米粉搓成小鱼条状蒸熟备用,用新鲜的时令蔬菜(红绿辣椒、葱蒜等)炒熟当配料,然后,与熟馃一起倒入大锅里。接下来,就开始运用人工的“抖功”了。“抖馃喽!”只见三哥端着大锅用力上下抖动,使配料与熟馃混合均匀,这就是抖抖馃。抖馃时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在古老的小镇上,这些年轻的后生们努力地守护着传统技艺,享受着生活带来的幸福。
扫码添加婺源包车领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