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婺源包车网 发布时间:2024-01-01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项与婺源水文化有关的历史遗产——婺源石堨。
婺源石堨
水是婺源的灵魂,婺源的名字因水而立。据1936年版《辞海》记载:“婺源县,地近婺水,故名。”“沿山一船婺溪行,山色苍苍溪水清。拟到黄州说风景,小茅篷底浪花声。”婺源的乡村依水而兴。婺源旅游包车 微信电话: 17687932030 余师傅
婺源人不仅以水之“善”的自然之道涵养万物,还将衣食住行都妥妥帖帖地“渗入”水中,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就是婺源人就地取材兴建的石堨(è)。
堨,是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也称石堨。它一般修建在河流较窄、水位落差较大的地方,以坚固岩体筑坝,拦截水流,提高水位,用以灌溉或者提供水源。
婺源石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至唐宋元时期,大批北方士族迁入,婺源石堨得到广泛开发。直至明清,婺源石堨进入兴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为推动农业发展,保障水源工程安全,婺源在前人基础上大力兴修石堨工程。截至2023年,婺源县坝长5米以上、水位上下游高差0.8米以上的石堨,共计2052座,数量之多世所罕见。
“罕见”之外,还有惊奇。婺源石堨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技术、建筑材料、规模和工艺等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垒石技艺的高超之处。
在设计上,婺源石堨遵循“深淘滩、低作堨,宽砌底、斜结面”的设计思路。蓄水期阻拦泥沙,冬修期淘沙补田,一则可以保障耕地肥力,二则能减少山区上游水土流失。
在施工上,婺源石堨就地取材,以长短不一的块石交错布置,辅以片石、砾石和沙子填充夯实,形成一个整体。相互嵌入的块石、片石、砾石和沙子能够有效传递水压,保证了石堨在抵御千百年的流水冲刷后,仍然保存了较好的强度。
在建设规模上,婺源石堨依耕地大小而建,引水渠道较大,分水渠道规模较小,在有限的耕地资源条件下,实现耕地有效利用的最大化。众多的石堨,组成了婺源奇巧的点缀。婺源之水就在这石堨之间泽被农田,默默地滋润着婺源——“中国最美乡村”。
金黄与碧绿的大树挤满了山间的高地,不知名的鸟儿在红黄明暗的空隙间,叽叽喳喳,像是在计算着花木繁盛的日期。天蓝得让人惊讶,云白的让人动容,而正当你抬眼惊诧于眼前的欢乐时,脚底下不知从哪个山头潺源而来的流水,哗哗的作响,一把将人扯进了点缀婺源酣畅锦绣最重要的承载元素中——水。
水是婺源的灵魂。婺源县名的由来就与水有关。相传,尧帝时,天降大雨,河流泛滥,华夏大地洪水滔滔,一片汪洋,婺源山区人家也未能逃过洪水的劫难,一时之间,上下苍茫,惟余莽莽。就在婺源山民被洪水围困,无处逃离之时,有一位美丽的姑娘,骑在一条巨大的鳙鱼背上,逆水而上,乘风破浪,从很远的地方向着被困洪水中的灾民飞驰而来,把灾民一一拉上鱼背,逃出了洪水的围困。后来,美丽的女子乘鳙鱼上天,成了天上的“婺女星”。大鳙鱼则返回,吸干了河里的水死去,鳞甲、骨头变成了婺源东部的大鳙山。千百年来,每当夜幕降临,婺女星在天上向人们眨着美丽的眼睛……人们为了纪念她,取名婺源。
传奇落入凡间,便是婺源氤氲温润的水韵。其实,婺源因“地近婺水之源”而名。婺水即现在的星江河。它有十一条支流,分别赋予了段莘、古坦、武溪、江湾、浙源、潋溪、赋春、长溪等极具水秀的名字,这些支流从黄山和天目山余脉的山谷中源出,在丛林溪涧里欢快嬉戏后,再汇合在一起,以川流交错的形式将婺源紧紧环绕其内。最初的文明便也在河流旁应运而生。
时间如流水一样不舍昼夜,生命的勃发也如时间一样,奔流不息,于是,越来越多的村庄、市镇和城池出现在婺源的河流之边。
“沿山一船婺溪行,山色苍苍溪水清。拟到黄州说风景,小茅篷底浪花声。”这是对婺源山村乡镇水情水景十分贴切的描绘和诠释了。
因水而立,依水而兴,以水为名。婺源人对水自然是情有独钟了。不仅以水之“善”的自然之道涵养万物之生机盎然,而且将衣食住行都妥妥帖帖的渗入在水中。在婺源,所有的古村落都十分注重水口(村口)与水系的建设,一般均在溪水入村处(水口)广植树木,幛风涵水,曲径通幽,同时在村上游拦河筑堨,既引水供自流灌溉与日常生活之用,又造景生势聚集财气。
堨,是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也称石堨,一般在河流较窄、水位落差较大的地方,以坚固岩体筑坝,拦截水流,提高水位,以进行灌溉或者提供水源。
石堨在婺源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堪称奇迹。据婺源水利志记载及实地走访调研取证,目前婺源全县共有石堨2052座。如果把婺源水系比作蜿蜒伸展的“藤蔓”,那么沿线村落中这些散落的石堨,就是这条藤蔓上结出的丰硕果实,惟妙惟肖的“长藤结瓜”,而其中最负盛名的“瓜”,当属汪口石堨。
汪口石堨,位于江湾镇汪口村,据史料记载,建于清雍正年间,由著名的皖派经学创始人江永修建。
汪口隶属江泽民故里江湾镇,地处乐安河源头双河汇合口,以碧水汪汪而得名。鸟语鸡鸣,水光山色,十分秀丽,古为徽州府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府的必经之地,也是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货运乐平、鄱阳、九江等处的古埠头。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景象繁华。可两溪合流,回伏凶险,山区溪水涨落无常。在枯水季节,河面狭窄,溪小坡陡,行船条件不良,大船抵达汪口只能换成小舟前行,不仅难敌“晚泊松陵系短篷,埠头灯火集船丛”之需,而且灌溉水源的不足始终是萦绕在以食为天的田间百姓和农家子弟心头的头等愁事;而在汛期,这里却水流湍急,村民撑船放排过河劳作十分困难、危险,覆舟、溺人时有发生。
为汪口村基防冲与村民安全计,为“千烟之地”村运与繁荣虑,为百姓眉头上的庄稼收成打算,必须壅水位缓水势,进而扩大水面,一则利于更多船只停泊,二则方便村民过河及浣纱淘米,三则利于引水入下游对岸农田自流灌溉。
于是族长召集村民聚集一起商议。在婺源人的认知里,水意味着财,蓄水能聚集财气。汪口本是宋朝议大夫(正三品)俞呆于大观年间始建,并由其繁衍生息至今,村民几乎均以俞为姓,而俞与鱼谐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故水汪则鱼旺!俞旺则村盛!村民自然是十分赞成壅高水位的建议。
塞高并稳定河水位,在农业经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就筑坝,可筑坝拦断水流,势必会阻挡行船,可水运在汪口不仅仅是最经济最重要的运输途径,也是汪口繁荣的原因之一,因此难煞了族长和村民们,苦思冥想终不得法。正当村民们思来想去之时,村里读书的后生提到了他的老师江永。
江永是当地“博通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学问家,出身民间,早年经历过苦难的岁月,治经几十年,不仅精通天文、算法、声韵等学,而且有济世泽民的理想,关心民瘼,深切同情家乡人民的劳苦。所以当听到“江永”这个名字时,村里族老笑逐颜开,随即派了几个德高望重的族老带着诚恳去请江永。
江永欣然接受了汪口村民的嘱托,三下汪口,五勘现场,详细考察,精心筹算,多方对比择优选址选材方案,努力寻求“截流泄水全自动,雍水行船两相宜”的途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付出,最后,江永不负众望,独辟蹊径地在村庄下游两华里处兴建一座石堨,一头连着南岸,一头与北岸隔着一条几公尺宽的船道,成功地解决了蓄水、通舟、缓水势的矛盾,为村庄周边的农田带来灌溉之利,也成就了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一杰作。汪口石堨因方便通航也称平渡堰,整个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壅高水位的壅水坝即主体,,另一部分为用于通航的筏道,整个石堨成曲尺状横截于河槽中,故也称为曲尺堰。其南北向布置雍水溢流坝(曲尺长腿)顶长120米,最大堰高3米,顶宽2米、底宽15米;北堨头向河流上前折成九十度成曲尺短腿为筏道边墙,从而该边墙离北岸空出6米宽的舟船通道,该通道长35米。堰体由汪口工匠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当地盛产的毛石、鹅卵石干砌(砂砾填缝)而成,这种看似简单的建造却蕴含着极大的科技含量,在不设闸门的情况下,既能平缓水势,又便于通舟、放木,据说,这是当今都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
汪口石堨的建成让汪口这一地尽享水之“上善”。不仅进一步促进了汪口商业码头的发展,鼎盛之时,汪口商货转运河埠码头有18个之多,更多的汪口人外出谋生求学,科举、经商事业如鱼得水,同时石堨也十分自然寻常的融入到汪口人的生活中,与当地的山川一道构成秀丽的风景,为田间地头的农、桑、茶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形成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象,并历经数百年数以千次计的洪水冲击而不败。
众多的石堨,成了婺源不朽的点缀。因为石堨,婺源察关成了"徽州最美水口";因为石堨,婺源的虹关成了许多人神往的"梦中老家";还是因为石堨,婺源的凤山龙天塔才更加“熠熠生辉”……因为石堨,婺源的水才不断的按照人的意志走村串巷、泽被农田,日夜滋润着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生灵,造就了婺源——"中国最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