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源共享 聚业态兴旺——促进婺源民宿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思考 作者:汪森艳
婺源民宿经过8年高速发展,现有中高端民宿130多家,大众民宿600多家,并初步呈现出块状化、集聚化的发展态势,形成了篁岭、思溪延村、严田、虹关等一批民宿集群。从全国发展趋势来看,以莫干山、大理等地为代表,已经从注重室内环境和个性体验的单体运营1.0 时代,转向注重联动开发和多业态经营的民宿集聚2.0 时代。
在放手高速发展的背后,婺源民宿也存在整体品牌不响,依赖旅游景区客流,淡旺季明显等问题。多数民宿平均入住率不到30%,人均逗留1.5天,度假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在全县推动民宿集聚区建设,通过政策集中、业态集齐、力量集合,把分散的单体民宿聚合在一起,做到公共资源共享、成本共担、业态多元、全民参与、抱团发展,真正自成旅游度假区、游客目的地,把婺源民宿打造成全国乡村民宿的样板。
一、集中统一谋划,聚力推动民宿产业发展。做好民宿集聚的前期引导功课,理顺三项机制,重点解决集聚区建在哪里,招引谁来建,什么程序投资建设的问题。
一是统筹调度机制。加强对民宿产业发展的引导,由县领导牵头,调整和充实现有的县民宿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加强对民宿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出台婺源民宿管理办法。建议像抓重点项目建设一样,在全县挑选几个相对成熟的民宿集聚区,实行县领导挂点推进,为全县推广探索可复制经验。具体到每个乡镇,按照谁服务、谁受益原则,实行属地管理,形成全县上下争先恐后、竞相发展局面。
二是招商建设机制。各乡镇对辖区内民宿资源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禀赋,选择一个村作为民宿集聚区,按照项目建设来包装策划,或从内部扶持培育龙头,或整村招商引进企业牵头运营。从全县来看,重点发展依托景区型、古宅活化型、写生摄影型、农业观光型、教育研学型、体育运动型、滨水渔家型、红色经典型、城郊休闲型、医疗康养型、避暑度假型等“十大民宿集聚发展模式”。同时,根据最新的国家民宿标准,设定民宿发展门槛,引导有序转型升级,避免部分农家乐一拥而上、摇身一变,导致婺源民宿有名无实。
三是审批办证机制。集聚区内的民宿建设应当是规范的。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民宿存在“无证经营”情况,不利于集聚健康发展。为促进规范经营,需根据“放管服”要求,全面梳理公安、住建、自然资源、卫健、市场监管、文物等多个部门监管职能,汇总形成一套流程化、清晰化、简洁化的指南,让现有经营者规范有方向,让新来投资者一图看懂怎么办。为提高民宿业主办证积极性,建议今后出台的奖励政策与规范经营挂钩。比如作为重点的消防问题,去年婺源创新体制,在全省第一家发放了特种行业许可证,但是目前办证的民宿只有36家,应当全面普及申报,促进全县民宿消防安全规范可控。
二、集成政策资源,聚焦破解民宿发展难题。民宿需要规范集聚,更需要政策关怀。一家民宿小而散,做到停车、污水、消防、公共环境空间等等市政设施配套,成本偏高。建设民宿集聚区,应集中政府资源,搭好平台,用好政策,既便于管理,也让每一家独立经营的民宿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是资金上铺桥铺路。抓好平台建设,继续整合秀美乡村建设、古村落保护、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重点打造和提升民宿集聚村的大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力争达到精致、精细、精美要求。加强金融资金扶持,结合实际,重新出台婺源民宿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用好全国农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成果,为产权规范的农房民宿办理抵押贷款。并通过旅游信贷通等平台,解决民宿企业融资难题,鼓励业主加大投入,推动民宿产品更新迭代。
二是用地上集中集约。本着集约节约的原则,严格把控给单栋民宿点状供地存在的风险。类似篁岭、望山、树蛙部落开发,重点针对全县公司化运营的民宿集聚区,给企业块状配套国有出让用地,用于民宿接待中心等配套服务用地。当前,特别是抓住新颁布《土地管理法》的有利契机,积极推动婺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抓紧对全县符合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比如过去乡镇企业厂房、学校楼房、茶厂用房、生产队房等进行依法登记,作为集聚区民宿建设用地,依法进行转让。同时,积极探索村级集体土地和房屋收储制度,成立村级集体企业,对空心村或者愿意退出宅基地的民房资源进行收储。采取三权分置的办法,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回房屋的宅基地使用权作为资产入股,通过合法程序购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闲置的农房,按照集体土地性质,到自然资源部门办理产权登记。这样,就为民宿公司化集聚运营打下基础。
三是宣传上借力发力。单个民宿,几间客房,实际上难以组织力量开展宣传。民宿集聚区把大家联合在一起,通过外部规模效应,可以形成整个民宿集聚区在旅游市场上的区域品牌,不断扩大影响力。要借助婺源旅游宣传推介,借船出海,联合营销,不断打响婺源民宿品牌。在城区重要路口,合理的设置标识标牌,高调的把婺源民宿品牌打出来,特别是把民宿集聚区像景区一样的推广出去,吸引客来。同时,加强对婺源民宿产业改革创新工作的总结评估、典型典范的提炼推广,扩大婺源民宿在主流媒体和文化旅游界的声音,打造成全国各地民宿考察学习的一个示范和样板。
三、集齐度假业态,聚心享受乡村民宿生活。民宿是住宿类单一业态,通过集聚成为核心吸引物,必须各具特色,和而不同,才能自带游客流量。
一是原滋原味原生态。集聚区的开发建设,应该是浓缩精华,精美的呈现婺源生态、文化、民风三大法宝。集聚区建设坚持以山为依衬、水为脉络、田为基底、路为骨架,对村庄周边的山水河流,甚至一草一木,加以合理的改造和维护。然后,由集聚区运营企业,引入和布局打铁、编竹篮、纳鞋底、制作纸伞等乡村特产风物,集中展示徽墨、豆腐架、歙砚制作等非遗文化,还原再现乡土乡情,实现集聚区内古貌长存、古风不改。如此一来,民宿集聚区作为不收门票的景区,不仅给游客提供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居留场所,也是活化婺源古村落的最佳模式之一。
二是好山好水也好玩。民宿集聚,应当分层、分级、分品牌包装和引入民宿,实现同村不同样,不同定价、不同系列、不同精准人群,规避内部恶性竞争。更重要的是解决“好山好水好无聊”的问题。要更新思维,现在游客市场喜欢什么样的,抖音上怎么玩的,适当的在民宿集聚区引入一些网红卖点和游客打卡点。民宿集聚区的夜晚决不能一片漆黑,夜经济不止在舌尖上,也在足尖和指尖上,可以运营乡村咖啡馆、酒吧、家庭影院、24小时书店,开展有手工制作等活动。婺源的千里古道,是乡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因为难以形成环线,游客走回头路多有不便,需着力解决公共交通不便的问题。
三是专人专注更专业。民宿集聚促进专业的分工,有时需要第三方专业平台、专业管理公司的支持。比如,一屋一院的设计,一桌一椅的选择,可以委托给第三方进行民宿设计,请专业化人的进行房屋的清洁、维修,请专业的网络营销策划。白天玩什么,晚上玩什么,也可以由专门团队专人组织,在一个集聚区内形成24小时的不间断活动安排表。这样,民宿集聚区就能吸引一批专业的设计师、策划专家、独立媒体人等团队来出谋献策,提高民宿的整体运营管理水平。集聚区内每家民宿不会有太多员工,县民宿办应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鼓励各家民宿之间加强人力资源合作,可以共用堂主、会计、向导等人才,减轻每家负担。
四、集合各方力量,聚势扩大民宿发展成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民宿集聚区共建共享,关系协调,带动婺源乡村振兴。
一是探索公司化运营模式。民宿集聚,应注重经营上的整合。按照省委刘奇书记视察婺源时指出的乡村旅游公司化发展思路,通过公司化或是农村集体合作社的形式,能确保产品的安全、质量、品牌。根据经营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致富能人牵头经营、龙头民宿带动经营、引进企业加盟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对已经初具产业规模的村庄,为彻底解决土地产权问题,可以发展村级集体企业,鼓励各家民宿自愿加入,统一品牌,逐步规范管理;然后与村民商定,通过租赁、转让、入股、联营的形式,扩大民宿集聚区内公司化运营的规模。对空心村的,则将资源整体打包招商,引进企业整村开发。
二是丰富原住民收入来源。民宿集聚,应体现在对当地群众的吸附。带动村民致富,是民宿集聚区建设需要应对的核心问题。当前,之所以存在民宿建设或改造时,被周边村民举报的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村民从中受益不均,或者根本没有受益。通过民宿集聚,带动土地、住宅等生产资料增值,村民通过委托经营或资产入股的方式,成为民宿产业发展的主体,能获得最重要的财产性收入;村民在民宿中应聘,以服务员、厨师、司机导游、卫生保洁等身份参与到民宿经营之中,就可以获得工资性收入;也可以借助民宿带来的度假客流,通过经营餐馆、小卖部等方式获得经营性收入;哪怕民宿度假游客的车后备箱,都能带动一批人增加收入。
三是不断壮大“婺漂”群体。民宿集聚,也体现在对外来投资者、旅游者的吸引上。发展民宿集聚区,以乡村为平台、民宿建筑为依托,吸引了一批有情怀、有文化、有资金,眼界开、思路活的投资者,都是最有趣的灵魂,是带动乡村振兴的人才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因为爱上婺源,投资婺源,留在婺源的“婺漂”人群已经超过3万人。下一步,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通过众筹、众创、众享等互联网方式吸引更多乡村创客进入,把民宿集聚区打造成众创空间,不断壮大“婺漂”群体,让民宿投资者和从业者,成为婺源旅游行业的领军人物,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扫码添加婺源包车领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