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金秋,五六个身穿土布衣褂的青年,沿着高入云端的石板小路向鄣公山走来。
“老板你看,前面就是鄣公山村!”
被称作老板的年轻人,中等个子,眉毛浓黑,双目炯炯。他看到这一带果然是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他就是年方26岁的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
关英
关英得知鄣公山是在7月下旬,他带领省委机关在化婺德地区工作时,获悉皖南独立团在鄣公山站稳了脚跟,便找人带路跋山涉水来到鄣公山。一开始鄣公山的几个年轻人对关英反复盘问查询,派一姓谢的细长个带着他们翻了几座山,来到一个古树参天的坞口,小谢说:你们歇歇脚,我去找找人。
刘毓标
大约过了半小时左右,刘毓标从山坞里出来,他笑着对关英说:我听哨兵报告说山下有一个长着胡子的人带了四五只抢来找我,我估计可能是你,嘿,还真是你!一边说着久别重逢的亲热话,一边向大山深处走去。
在古树做柱,冬矛盖顶的草棚里,刘毓标向关英详细汇报了鄣公山地区的工作情况。从这一带的地理环境、民情、敌情谈到鄣公山、莒莙山、石屋坑党员的发展,支部建立。
关英对鄣公山根据地的建立很感兴趣,他急切地想了解皖浙赣游击区情况,并命令刘毓标派人去联络寻找其他游击队的下落。刘毓标还安排了鄣公山党支部书记余玉堂协助关英在鄣公山地区开展工作。刘毓标称赞余玉堂是这里最好的干部,最熟悉这里的就是他了。自那以后余玉堂就一直在关英身边,不久担任了省委秘书,为省委开展地方群众工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936年4月,皖浙赣各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在鄣公山顺利会师:他们有贵秋东根据地撤出的原皖赣红军独立师政委王丰庆;在泾县、宁国、宣城根据地坚持的红军游击大队政委李步新;开婺休县委书记赵礼生;省委委员滕国荣;化婺德特委书记邵长河等。
赣东北特委书记余金德于3月底率部队到达鄣公山,当是鄣公山的半山腰有一个警卫排,看到有人翻下山来,大声喊道:口令!见对方答不上来,啪啪开起了枪,余金德手搭凉棚一看,村里村外有许多身穿红军服装的战士,于是命令号兵吹号联络。老红十军战士熟悉的嘹亮号角在山间回荡。
少顷,村里也吹起了回号,原赣东北特委书记余熙庆到村外迎接。关英听说这个消息,很是激动带着余玉堂出门看望,还送上了两套衣服与胶鞋。
当天晚上,关英带着余金德来到了鄣公山的须弥庵。须弥庵是一幢古朴高大的建筑,它不像这一带祠堂那样斗拱飞檐,也不是当年民居那样的马头墙林立,夜色朦胧下星光暗淡,夜幕中的须弥庵给人庄重威严的印象。踏上十几级台阶,穿过摆满各方神像的大殿,就见楼上灯火透过镂空的雕花窗户,人影憧憧,笑语喧哗。
余金德推门一看全是老熟人,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久别重逢,话语滔滔不绝,这些经过硝烟战火锤炼的老战友,一年多来浴血奋战,每个人都有一段艰苦卓绝的经历,急着倾诉。
当晚,观英宣布开会。他说:目前我们无法得到党中央的指示,连闽北的粟裕也无法联系,因此决定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对当前的形势进行研究,以制定目前的工作方针与基本任务。
鄣公山顶上暮春季节的夜晚寒气逼人,大家围着两个大火盆聚精会神的听着。余金德提着那根吊烟袋的旱烟筒团云吐雾,边听边思索。他也陈述了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感到统一领导能更有力开展游击战争。
刘毓标、李步新、邵长河等与会人员也一一发言,会议经过一天一晚的讨论作出如下决议:
1、改闽浙赣省委为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省委委员余金德、滕国荣、邵长河、刘毓标、王丰庆、李步新、赵礼生。
2、省委工作任务是积极发展党的秘密组织,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游击战争。巩固扩大以鄣公山为中心的皖浙赣边界根据地而斗争。
3、在政策策略上,变大土豪分田地为减租减息,建立统一战线,争取保甲长,允许白皮红心。
4、把皖浙赣边区划分为赣东北、皖赣、上浙皖、下浙皖、浙皖五个游击区。分别建立特委。
5、以皖南红军独立团为基础,成立皖浙赣红军独立团,直属省委领导,各个特委分别建立军分区或独立营。
这次会议,是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更是鄣公山彪炳史册的光辉的一页。
遗憾的是鄣公山须弥庵在解放前的一场大火下荡然无存。如今的遗址石墙仍在,只是遗址上已经变成了菜园地与茶园。
1985年10月,鄣公山人民在须弥庵遗址前竖起了一块大石碑,勒石铭志,寄托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让这不该遗忘的角落永远熠熠生辉,光照万代。
扫码添加婺源包车领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