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包车电话
婺源包车网logo
婺源包车
司机电话
秘境古村 >>当前位置:主页 > 秘境古村 >

金庸祖籍地,婺源凤山村

作者:婺源包车网 发布时间:2018-02-12

婺源凤山村,金庸的祖籍地
 
“一春略无十日睛,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螟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烟花三月的凤山村,满目是宋代龙图阁直学士、婺源浮溪人汪藻写的《春日》诗景况。
 
凤山,位于婺源县境北部,今是浙源乡政府的所在地。由清华往东北行10公里,在浙溪和沱水汇合处有一座“普济桥”,是进凤山的必经之路。过普济桥沿汩汩奔流的浙溪前行,很远就可见到凤山村头那高耸的龙天塔。
 
凤山村是查姓聚居村落。始居婺源的查氏,是南唐工部尚书查文徽之弟查文徵。他少居休宁,经科举,官至宣歙观察使。因遭乱世,他在宋乾德癸亥(公元963年)年就挂冠隐居婺城西郊,筑庐“山房道院”。他的儿子查元修,一直在外为官。查公隐居婺源不久,他来看望父亲。夜间做梦,有神对他说,见凤而止,遇凰而住。乾德甲子(公元964年)他到凤山,一问里人,这里就叫凤山,遂决定迁居于此。这以后,查氏“支派繁衍,分址不一”。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第十八世裔孙查渝,迁居海宁州袁花里龙山,成为浙江海宁查氏“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和当代武侠小说家查良镛(金庸)之始祖。
 
查氏建居凤山后,族人尊崇迁婺始祖查文徵创“山房道院”、立“教诲尔子,以毂似之”的重教祖训,十分崇尚读书。如明末的查光怀,“时人推以文坛巨伯”,魏忠贤下令毁天下书院,查光怀投诗南京兵部尚书汪应蛟(婺源段莘人),感慨:“世路风波咸若此,中天砥柱欲如何?”清初,村人查潜“日诵数千言,为文高古奇特。”县令金兰、知府陆锡明皆以国士待之。另有清咸丰间人查焕梅,在本里建“凤山书屋”,以作族人子弟读书之所。但总体来说,虽重读书,但轻科举,村人大多还是出外谋生,主要经营茶叶和木材。商家如“服贾姑苏”的查对,“经商湖南”的查秉钧,“贾金陵”的查达林,“服贾申江”的查仁慈、查友于,“贾于浙”的查士伊、查钦兰,“负贩襄汉”的查树茂,“服贾粤东”的查树金,“贸易赣”的查礼、查世英、查沅莲、查兆龙、查焕淇、查琼珍;另有查耀先,“随父树茂行贾,尝于贵州修理孔道,于兰邑倡建会馆”等等。经商者众,发财的也多,所以昔日凤山村的建筑,在整个婺源县都算是比较好的。
 
村落地处凤凰尖南麓的山谷里。源出境北浙岭的浙溪水,经村东侧流过,略走一点弧形,水宽有30多米,可以流放木排。水口,在村子的西南端。水口有一道叫“报德桥”的石桥,原还建有“文昌阁”、“关帝庙”、“张巡许远庙”和施长生茶的“汇源庵”等建筑,现均无存。过报德桥,东南方的巽位上,建有“龙天塔”。这是婺源境内目前仅存的一座宝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塔高37米,仿楼阁式砖木结构,六面七层,铁攒尖顶。每层各面都开有券窗,腰檐层层支出,檐下有砖砌的仿木斗拱和梁枋,檐角上悬着铁铎,风起叮当作响,清脆悦耳。从塔底盘旋而上可直达顶层,遥望群山,葱翠馥郁;俯瞰浙溪,碧水涟涟,令人心旷神怡。至于塔名的由来,一说是村庄北侧的祖山叫凤凰尖,取名“龙天”,为的是讨“龙凤呈祥”的吉利;一说是因凤山村屡遭火灾,所以造塔以镇火神,是取“天龙镇回禄”之意。但对乡民们来说,这些说法都太文气了,他们有自己最愿相信的故事:古时候,有条小神龙从天上到人间游玩,所到之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天,小神龙从这里经过,村民为了把它永远留住,就造了这座塔压住它的腰,在村南口建关帝庙压住它的尾巴,在东面小山上种上一棵大樟树压住它的头,因此这座塔才叫做“龙天塔”。
 
凤山村里沿溪伸展的,古时的“徽饶古道”就从村中的老街穿过。这条街从村西南下祠堂至东北端查氏统宗祠(上祠堂),长约1公里,两侧店铺鳞次栉比。街一侧的商店背面临水,另一侧商店的背面是住宅区,地势渐渐向坡地升高,村人几都聚居于此。老街的中央有过一座支祠,以它为界,北端叫“上街”,南端称“下街”。现今,这条昔日繁华的长街已经冷落,店铺多改成了住宅。在下街的住宅区内,有一条较宽的巷道,与老街垂直。巷内有一座由兄弟二人合造的住宅,左边的叫“三斯堂”,右边的叫“慎仪堂”。两所宅居前后均有厢房、天井和前院,比肩而立。宅居中间有一条约4米宽的空间,两家合用的大门就开在这里。进门是一个小院,左右有门通往两宅的前院。小院迎面是一道华丽的木板照壁,转过照壁,是一方小天井,过了天井是隔扇玲珑细巧的花厅(客厅)。客厅是两家合用的。客厅之后又是一个像这样的小天井,从这里,可以分别通向两家的后堂。在婺源农村,兄弟数人建连排住宅的有不少,但像这样的建筑布局,却很罕见。离这所宅居不远,巷道西有一座小宗祠,乡人叫它“西门祠堂”。西门祠堂虽为三开间,但面较窄,现在不仅前门没有了,而且半已颓毁。前院内左侧有三间“帐房”,装修华丽,据说原状就是如此。若是,祠堂像这样布局在婺源当仅此一例。
 
由老街直上至村落的东北端,就是查氏统宗祠,郡侯郑公题为“孝义堂”。祠门前有座单孔石拱桥名“孝善桥”。查氏统宗祠最早是由明洪武间人查公艺倡建的。查公艺是个富商,急公好义,乐善济困,他曾经独赀修过县城儒学的“棂星门”和“紫阳书院”,在乡里也建了一所供族人讲学会文的“西芑山房”。
 
查氏统宗祠的前半部现已改建为凤山中心小学,门屋的位置已辟为运动场,新教室楼就盖在原前厅的位置。但大门前陈设的一对抱鼓石还在,乡人称为“避面”。避面名称的由来颇有意思,说的是婺源人十分盛行朱子之礼,出入祠堂时,辈份低的人遇见辈份高的人要行大礼,但偶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就是胡须一大把但辈份低的老人遇到了辈份比他高但年龄却很小的人,此时就可躲入“避面”回避一下,所以民间又有将避面笑称为“遮羞鼓”的。穿过教室楼,后面就是宗祠的享堂大厅。享堂规模高大雄伟,五开间,面阔近15米。全堂地面墁铺大块青石板,尤其是厅中央的那块拜石,约2.30米见方,实不多见。享堂内的柱子,全部都是梭柱。五架梁是月梁,梁架的做法也很有特点,其构件朴素简约,显现出明代建筑的特点。明间骑门梁正面刻灵芝纹,很雅致,尺度也好,饱满而有层次,没有别处宗祠常见的开光盒子和深度很大的人物情节浮雕。内部梁、柱都较朴素,反衬出前檐卷棚轩双步梁雕刻的精致。装饰集中在瓜柱下端的驼峰和梁两端的梁托上,它们几乎成了雕刻构件。驼峰的处理很特别,外形象花篮,而雕刻两面都不一样,题材多是寓意吉祥富贵、多子长寿之类,几乎把一个宗族繁衍发达的全部愿望,都表现在这上面了。梁托雕的都是灵芝,层次多,雕琢深,立体感很强。其余各处均不再有雕刻,因而使整个享堂装饰适度,既不简陋,也不繁琐,充分体现了结构的合理性。享堂后有寝室,两层楼,以前是供奉神主的地方。据村民介绍,现已拆掉的前厅,规模和享堂大厅差不多,也是五开间,前后檐柱是方形的石柱,金柱亦是圆形梭柱。
 
隔溪的青山,是村子的朝山,当地人叫“向山”,因此凤山村的宗祠和大部分住宅都朝东南。向山历来严禁伐木采石,所以山上的树木很茂盛。向山在这里把浙溪挤成弧形,为了抵御反弓水的冲刷,村落沿岸砌有高高的石岸壁。老街临水一侧的房子就造在岸壁上,不少房子有挑楼、阳台,并有下到溪边的石阶。房屋虽然已经老旧,但参参差差,斑斑驳驳,透过霏微雾霭却很入画。尤其是那微微一弯,更添了几分秀气,景致非常动人。

婺源旅游包车司机电话微信联系方式
扫码添加婺源包车领队微信
返回列表
© Copyright 2022 婺源旅游包车 版权所有 赣ICP备19005804号
联系方式:17687932030 网站编辑:余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