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包车电话
婺源包车网logo
婺源包车
司机电话
秘境古村 >>当前位置:主页 > 秘境古村 >

婺源大畈村—朱元璋命名的村落,婺源歙砚村

作者:婺源包车网 发布时间:2018-02-12

婺源大畈,原称“鳙溪”。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转战皖南的朱元璋领兵途经此地。他率众将领登临村后山勘察地形时,千亩田畈闯入眼帘,庐舍翠野尽收眼底,顿时情绪振奋起来,大声笑赞:“好大一爿畈!”明朝建立后,乡人想起开国皇帝的这句话,遂将村名改成了“大畈”。
 
大畈为汪姓聚落,建村于唐朝末年。始迁者汪中元,为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婺源镇都虞侯汪道安之孙、御史大夫汪濆之子。村落位于县东部山区民,略呈长方形。村前(东)是一条北向南流的小河,水流潺湲,侵石漫滩,颇有几分风味。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一个月夜,里人学者汪瑞贤、汪守贤、汪齐贤、汪宿贤诸人,聚在河滩,饮酒吟诗,唱和答对,并题墨于河滩的巨岩上。后又雇工就原迹镌刻,如汪瑞贤作:“石云歌,绿水落,月照巨觞,一笑惊溪浪,千杯兴自狂。”汪齐贤有:“衔杯须醉酒,选胜共论心,为向将盈月,曾经照竹林”等诗句,今除少数字迹风化模糊,大多保存尚好,书法亦颇佳。村末河中有个深潭,“其形如斗,周围二十丈许,深不可测。”明代大理寺评事汪坚有诗一首:“源源鳙水见兹潴,斗大还深百丈余;云影天光相暎处,个中应有化龙鱼。”村中间,一条长约千米的古街道纵贯南北,路面以青石板铺筑。街两旁,不少明清时建的宅居,今虽满目沧桑斑驳,但仍然透出当年的荣华。
 
大畈,历史上就是个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宋代,就有村人汪绍“辟义学‘四友堂’教乡里子弟,延旧邑簿吕广问为师,割田三百以充费,学者无裹粮束修之劳。”明代有汪国楠,“平生宗于儒家学术,精心研究‘二程’及朱熹之理学。婺源紫阳书院藏书楼、歙县崇文书院,皆其生前筹创。”因为素重教育,大畈在科甲上取得傲人的成就。按《婺源县志·科第》统计,自北宋大观至清雍正朝600年间,村人有20人登进士第;出任仕宦者更多,仅宋明两代,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就有52人。明末清初以后,大畈人读书依旧,但科举致仕者寥寥,大多数都走上了“服贾四方”、“以商为命”的道路。
 
宋明两代,大畈出了不少名臣。宋代汪澈,大观己丑(1109年)中进士后,高宗时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他主张抗金要“养民养兵,自治预备”,选才要“务选实才,不限资格”。他的主张和业绩深得高宗赏识,绍兴末年授湖北、京西宣谕使,后召为参知政事,与宰相陈康伯共同辅佐朝政。在孝宗朝,他督军荆、襄,兴修水利,募闲民,汰冗卒以屯田。到乾道元年(1165年),他转任枢密使,先后为朝廷推荐名士118人。汪介然,初从岳飞军,后从韩世清军,因收复襄阳六县有功,晋升为承节郎。绍兴间,他出使金国时,洪皓曾将在金国的情况制成蜡丸书,交他,还奏于朝。汪介然为守住机密,以防金人截获,竟剖开自己的大腿,把蜡丸藏匿其中,终得不辱使命,顺利返朝。汪立信,淳佑七年(1247年)登进士第后,历任职州县,后升至江西安抚使、湖南安抚使。汪立信任江陵知府时,元兵南侵,襄阳被围,他上书请朝廷在益安、陆安府驻兵以加强边防,而贾似道却指责汪立信危方言耸听,不予采纳。咸淳十年(1274年),元兵攻进。那时,汪立信已是端明殿大学士、沿江制置使和江淮招讨使,与贾似道相遇于芜湖,贾才哭悔当初没有采信他的意见。建康兵溃后,汪立信率军至高邮,欲控制淮汉,但贾似道在芜湖又一败涂地,江汉守臣皆望风而逃或投降元军。于是,他叫来左右,以酒诀别,三日便扼吭而死。他的忠诚和气节、令元军也深感惊异和钦佩。
 
元朝建立后,大畈很多士人“秉节不事元”,隐居乡野潜心攻读。如汪宗臣,咸淳戊辰(1268年)登进士第。“入元遂不仕”,在家里写诗着书。还有汪廷桂,咸淳甲戌(1274年)中进士。此人初为紫阳书院山长,后为广德司户参军,善骑射,熟孙吴兵法。但“宋亡不仕”,后又荐授中书省左司郎中,仍辞不就。进入明朝,隐居乡野的士人开始走出山林,走向外界。天顺八年(1464年),汪进登进士第。他官刑部山西主事时,严于治法,多为冤案平反。升任福建按察副使间,奉旨敕巡海道,时有暹罗(今泰国)兵数千人乘大舰,借进贡之名逼进国境。汪进识其奸,亲率官军前往驱逐,暹罗兵逃之,海关肃然。他从政三十余年,后官虽至陕西左布政使,可病卒时家却无一点余蓄。弘治十五年(1502年),汪鋐中进士后,初授南京户部贵州清吏司主事。易任数职后,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升任广东提刑按察使。那时,佛朗机(葡萄牙)殖民者佯以进贡,驻兵屯门。他们“占据海岛,杀人抢船”,“脍炙生人,以充常食”,暴行令人切齿。汪鋐率领明军和沿海民众,“师夷制夷”,大败佛朗机,震动朝野。后他官至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嘉靖十三年(1534年)进勋柱国,授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2001年5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视察了婺源博物馆,当他见到明代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汪鋐的遗物“盘龙玉带”时,对汪鋐歼灭贼寇收复屯门,给予了高度评价。当时,江总书记慷慨激昂地大声说:“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又有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汪以时,任职数地,均能除弊惩奸、赏罚分明,治政有绩,关心民生,后官至太仆寺卿。另有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汪国楠,任职真定郡守时,滹沱河泛滥成灾,他以铁锅连锁载石沉水法,避却水患,百姓无不称赞。后迁东宁副使,因积劳成疾,吐血而亡,死在任上。此外,还有正德辛未(1511年)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卒赠户部尚书的汪元锡;万历癸未(1583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卒赠兵部尚书的汪道亨;正德丁丑(1517年)进士,官至云南副使的汪思等。他们为官一任,或以人为本,情系于民;或律己正身,勤政廉明;或敢于谏言,刚正不阿;或秉公执法,浩气凛然;均以自身的廉正言行和出色政绩,留下许多佳话。
 
大畈先后还出过30多位文人学士,留下着作70余部,作品见赏艺林的书画家也有不少。如明代汪道全,工书,师法赵孟頫,笔法遒丽潇洒,以婉媚胜。程敏政《篁墩集》称其书法“清婉可爱”;汪祚曾云:“(道全)以善书名于乡,尤深得赵松雪(孟頫)之妙,郡邑金石之刻,多出其笔,故每有所书,好事者争摹致之。”汪道全传世墨迹颇多,1987年7月巴蜀书社出版有《汪道全书赤壁赋》。汪徽,工诗,擅八分书,善画山水,尤精秦汉图章,称“四绝”。汪都,工书、画、文词,尤其是画有“绝技”,以双箸代笔,作山水人物,点染颇佳。尝自赋诗云:“自识丹青绝世无,几年磊落在江湖;老来不用狸毛笔,双箸能挥十丈图。”着作有《拟古诗》、《早朝诗》、《铜钱赋》等。清代有汪志曾,善画山水,能以箸代笔,不亚于汪都。画竹尤入神,相传以其长幅悬挂堂中,群燕争栖。又工诗,篆刻精妙,犹善行草。还有一位汪志说,工行草,醉后握笔疾书,每得张颠(张旭)笔意。
 
大畈也是块灵秀之地。它西北侧有灵山,周围三十里,主峰的海拔高度达997米。灵山,又名芙蓉山。山顶有石房,曾是古代昭禅的修道之所。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南唐国师何令通来到这里,与邑人江广汉一道创建“碧云庵”,并拜昭禅为师,在此修道40年。山上胜迹甚多,山南有金鸡石、半月岩、五祖岩,山北有龙瀑圣岩、磨针石、莲花石等,访古寻幽,别有情趣。山顶还有龙湫,相传古时乡人求雨多灵。古人游灵山留下许多诗词,这里辑录两首。一是汪玺的《登灵山》:“策杖灵山去,行行路欲迷。钟鸣知寺近,云暗觉天低。谷口流泉滑,檐端古木齐。何当谢尘鞅,向此卜幽栖。”一是汪德昭写的诗:“直上灵山绝顶头,碧云境界觉偏幽。云龙出洞将行雨,风竹敲牕欲酿秋。”
 
因为灵山,大畈的“灵山茶”也很出名。明代以来,它与溪头的“梨园茶”、砚山的“桂花树底茶”和济溪的“上坦源茶”,同被誉为婺源的“四大名家”茶。相传,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吏部尚书汪鋐归里省亲时,曾把这经过数代僧人精心培育的灵山茶,带回京城献与世宗帝品尝。灵山茶生长在灵山金竹林中。因而色泽翠润,汤清味甘,且冲泡以后,杯中香云凝结不散。世宗龙颜大悦,当即钦赐“金竹峰”匾额,并降旨定为“贡茶”。自此以后,每年灵山茶开园采摘时,地方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然后把细心采下来的幼嫩芽叶,精心做成贡茶快马送京。延至清代,村内“陆香森”茶号以灵山茶为骨干精制加工出的“珍眉”、“贡熙”等茶品,驰名海外。后因有茶号仿制,以伪乱真,陆香森茶号便在茶箱上帖上商标说明:“本号设在中国安徽婺源大畈地方,专办高庄绿茶。精制珍眉、贡熙,行销欧美及俄罗斯各国,历有年所久,承彼帮人士所欢迎。……精益求精制出之品,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醇浓,水叶清而润厚,以此三者尤为本号之特色,与别家所制迥不相同。近有假冒本号招牌,以伪乱真,……故于西历一千九百一十七年改印华洋文合璧双狮国旗商标。贵商赐顾者以辨识焉。”
 
大畈还出一种“鱼子石砚”,是婺源龙尾砚中的一个品种,有“鳝肚黄”等石品。石色有黄有青,质地细腻。今还发现有金星、金晕等纹理的石材,其中,不乏上品。现在,村里从事砚台雕刻制作的大小作坊有百余家,大多集中在村西“婺休”公路两侧,人称“砚台一条街”。

婺源旅游包车司机电话微信联系方式
扫码添加婺源包车领队微信
返回列表
© Copyright 2022 婺源旅游包车 版权所有 赣ICP备19005804号
联系方式:17687932030 网站编辑:余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