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砖雕、石雕,被称为古徽州“三雕”。
“三雕”起源于宋,兴盛于明清。当时古徽州儒商致富后回家乡大兴土木,扩祠建宅光宗耀祖,为自己打造安乐窝,将房屋雕琢装饰得富丽堂皇。今天,我们在古徽州重要之地的婺源能够见到明清时期许多“三雕”作品,虽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精美绝伦,其中的一些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学术研究、历史考察价值。
“三雕”文化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幢古民居中,“三雕”图案的装饰并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雕刻就怎么雕刻,而是有严格的区分:木雕用在室内的梁枋、斗拱、雀替(俗称“牛腿”)、护净、隔扇门、厢房板壁、窗棂、楼沿护板、床、榻、椅、柜、桌、梳妆架等上面,特别是客厅,更是精雕细刻,均以木雕装饰;砖雕,重点装饰房屋出入口标志的门楼、门罩、内屋墙壁,悬柱头、榫饰、屋脊等均为门楼砖雕之重点;石雕用在柱础、青石地漏、鱼缸、大门侧的抱鼓石、石牌坊、庙亭等。
纵观婺源古民居,明代房子的雕刻不多,比较单一,形式以浅浮雕和圆雕为主;清代中叶到晚清最为讲究雕琢,趋向于细腻繁琐,注重情节构图,且题材广泛,雕工精湛,惟妙惟肖。“三雕”在婺源也有一定的地域性,各个村庄的题材内容、风格等或有差别。
婺源“三雕”主要题材有人物故事、山水等,体现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人物故事最常见的图案是“文王访贤”和“百忍图”,其次是“八仙”“刘海戏金蟾”“福满堂”“郭子仪上寿图”,还有“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等。西北乡有“天官赐福”“九锡宫”“喜鹊衔梅”;西南乡有“窦燕山教五子”“衣锦还乡”“曹操赠关羽赤兔马”“四郎探母”等;县城木雕有京剧祝寿一类的刻图,如“龙凤阁”“深恩报”“百寿坊”“万寿亭”等。
“三雕”艺人在选用材料上也很讲究,枫树、樟树、柏树、槠树等宜用于刻木雕大图案,纹理细密的楠木、银杏树、枣树、杨树、桃树等,则宜用于刻细木雕;砖雕选用的是本地产(特制的)水磨青砖;石雕一般是选用安徽产的“黔县黑”或浙江的青田石、淳安的茶青石,工艺上圆雕、浮雕、浅雕、深雕和透雕为常见。与同属徽州相邻的县市相比较,婺源“三雕”无论在风格上还是艺术上均自成谱系,其雕刻技法堪称“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婺源“三雕”注重内涵,在建筑中不但起着装饰作用,还具有教化作用。通过暗喻、借用、文字谐音等,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譬如,梁托上雕琢的“天官赐福”图案,童子手里拿着花瓶,瓶子里插着莲花,寓意“年年平安”;民居内的梁柱上常立有一公一母倒爬狮子,公的踩球,代表脚踏环宇,母的踩小狮子,代表子孙绵延,母仪天下。(汪稳生)
“时人有刻,必求婺工”。历代婺源的能工巧匠不但在本地本徽州雕刻,而且“足广迹”,在全国不少地方都留下了精美的雕刻,见证着婺源雕工们精湛的技艺。 (配图为婺源“三雕”)
扫码添加婺源包车领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