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包车电话
婺源包车网logo
婺源包车
司机电话
非遗传承 >>当前位置:主页 > 非遗传承 >

婺源“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婺源包车网 发布时间:2017-07-05

婺源自公元740年建县时起,隶属徽州1200余年。婺源是在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背景中诞生、生长、发育起来的。婺源人从呱呱坠地时起,就与徽派建筑结下了一生缘份。正因此,砖、石、木三种建筑材料便成为婺源古代雕刻匠师们尽情发挥的主要舞台。婺源“三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2008年2月,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在《读者(乡土人文版)》发表文章感叹:“现在完整的村子已经很难找了。”然而,在婺源县16个乡镇,完整的古村落比比皆是。据专家说,婺源的明代民居数以百计,清代民居数则近万。明代,首创皖派篆刻艺术的何震是婺源人,他可谓是“婺源三雕”的祖师爷。因此,婺源徽派建筑属三雕最出名。在婺源乡村,几乎每家每户都能看到三雕,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非常精细,一村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三雕更为精美。婺源“三雕”没有一句话,却有着无声的说教,既有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刘备招亲、过五关斩六将等传说故事;也有文王访贤、郭子仪上寿、张公艺九世同居等礼仪崇尚;更有五子登科、福寿图、祝寿图、一帆风顺、招财进宝等人生追求。到处是“忠”“孝”与理学思想的标榜,无处不体现伦理观念。读婺源民居与三雕,与其说是赏一种文化,不如说是一种精神洗礼。三雕将婺源民居装饰推到了极至,三雕,是婺源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的一座高峰。

婺源三雕是指江西省婺源县境内明清古建筑中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它属于徽派建筑艺术的支系,制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
 
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于鼎盛,相关技艺主要分布在江湾镇、思口镇、龙山乡、沱川乡、浙源乡、清华镇、段莘乡、镇头镇等部分乡镇村落。
 
明万历二十四年,户部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兴建于婺源县沱川理坑的"尚书第"建筑上的装饰可视为"婺源三雕"最初的实例,其后,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也于天启六年在理坑兴建"上官卿第"。清顺治十六年余维枢兴建"司马第",标志着"婺源三雕"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清康熙二十年婺源县北部古坦乡黄村建成"百柱宗祠",清乾隆元年婺源县思溪、延村建"商宅群",这些建筑的装饰物呈现了"婺源三雕"极盛时的气象。

婺源砖雕的雕刻手法夸张、变形,一般是高浮雕,以增加浓重的装饰性。由于砖质松脆,刀法多趋于简练。砖雕的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明代的风格古拙朴素,颇像汉代的画像石;清代则趋向于细腻的层次,布局往往像整幅的立轴、手卷那么严谨(立轴、手卷是中国画的装裱方式)。
 
婺源石雕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书法和博古纹样(博古纹样常包括一些古董、花瓶、文房四宝以及天文仪器之类的器物。博古纹在明末清初应用较多),至于人物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手法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婺源山区盛产木材,房子使用木料特别多,成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当地木雕数量之多在全国屈指可数。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博古纹样和书法等。
 
"婺源三雕"取材十分严格,砖一定要用本地产的水磨青砖,石则须用安徽的"黔县黑"或浙江的青田石、淳安的茶青石,大木雕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枫、樟、柏、槠等,细木雕则用纹理细密的楠、枣、杨、桃等。各种刀法是"婺源三雕"的关键所在,其特点在于不拘一法,混合并用,使作品达到空灵剔透的效果,故而圆雕、浮雕、浅雕、深雕和透雕极为常见。从别号"雕三雕"的刘三元始,"婺源三雕"的技艺自成谱系。
 
由于"三雕"不是士大夫的创作,而是广大下层普通工匠艺人的创造,它就更凝聚着社会民众的心念,更为深刻地体现出当时民众的审美意识。"婺源三雕"艺术在徽派建筑中不但起着装饰功能,而且更起着精神和理念的教化作用,成为"有意味的形式",高度图案化、形式化是"婺源三雕"的重要特征。另一个特征是布局定式化,即图案的布局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不得越级出轨。
 
"婺源三雕"在徽派建筑中各司其职,砖雕、石雕多用于门楼,木雕用于堂内。龙、人物、花鸟和几何图案等级森严。龙的等级最高,放在最中间、最高处。人物次之。花鸟器皿更次之,几何图案则是辅助性装饰。在几何图案中"万"和"回"字纹用得较多。还有一个特征是雕功艺术化。"婺源三雕"艺术不但图案惟妙惟肖,引人入胜,而且刀功纯熟,技艺已到了巧夺天工的艺术意境。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至,意随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的高度一致。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婺源三雕"又是徽派建筑的主要内容,它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更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对当代的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婺源三雕"是华夏文明的艺术杰作,又成为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它具有学术研究和历史考察价值,有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
 
但目前与"徽州三雕"一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扶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雕工艺制作流程及雕刻技法
 
(一)木头的特性及选材
 
木头有的松软、有的粗硬,一般木头松软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难雕。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复杂的、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是雕起来比较费工夫、容易损伤刀具。
 
比较疏松的木质适合初学者用,如椴木、银杏木、樟木、松木等。这类木材适合雕刻造型结构简单、形象比较概括的作品,雕凿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因其木质软、色泽弱,有的需要着色处理,以加强量感。有些木纹比较明显而且变化多端,如:水曲柳、松木、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纹的流畅、木纹的肌理,作一些较抒情的作品。一般说来,造型起伏越大,木纹的变化越丰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状动态越婉转、流畅,木纹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极富装饰性。当然,这种木材的造型设计应是以高度概括为主,过于复杂和过于小的体积,不仅会破坏木纹,还会造成视觉上的反差。所以在创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对木材有所认识,选择适合于所表现的材料十分重要。
 
(二)木材的干燥处理
 
1、人工干燥:将木材密封在蒸气干燥室内,借蒸气促进水分蒸发,使木材干燥。(根据木材的大小、厚薄,如4cm板材烘干时间一般需要一个星期),干燥的程度最高可使木材含水量仅达3%。但经过高温蒸发后的木质发脆失去韧性容易受到损坏而不利于雕刻。通常讲原木干燥的程度应保持在含水量30%左右。
 
2、自然干燥:将木材分类放置通风处(板材、方才或圆木),搁置成垛,垛底离地60cm左右,中间留有空隙,使空气流通,带走水分,木材逐渐干燥。自然干燥一般要经过数年或数月,才能达到一定的干燥要求。
 
3、简易人工干燥:一是用火烤干木料内部水分。二是用水煮去木料中的树脂成分,然后放在空气中干燥或烘干。这两种方法干燥时间可能缩短,但侵水后的木材容易变色,有损木质。
 
(三)刀具的应用
 
刀具是从事木雕创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侣。在木雕的工艺制作过程中,雕刻刀及其辅助工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刀具齐备,会磨会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巧,使行刀运凿洗练洒脱,清晰流畅,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雕刻刀的种类有很多,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刀具及用途。
 
1、平刀:刃口呈平直,主要用于铲平木料表面的凹凸,使其平滑无痕。大型号用来凿大型的木雕,有块面感,运用得法,如绘画的笔触效果,显得刚劲有力,生动自然。平刀的锐角刻线,有强烈的木趣刀味。
 
2、圆刀:刃口呈圆弧形,多用于圆形和圆凹痕处,在雕刻传统花卉上也有很大用处。圆刀横向运刀比较省力,对大的起伏、小的变化都能适应。而且圆刀的线条不肯定,使用起来灵活且便于探索。
 
3、斜刀:刃口呈45度左右的斜角,主要用于作品的关节角落和镂空狭缝处作剔角光。如果刻人物眼角处,斜刀更好用。斜刀又分正手斜与反手斜,以适合各个方向。
 
4、中钢刀:刃口呈三角型,因其锋面在左右两侧,锋利集点就在中角上,因此用里推压越重,三角刀刻出的线条就粗,反之就细。三角刀主要用于刻毛发、刻装饰线纹,作时三角刀尖在木版推进,木屑从三角槽内吐出,三角刀尖推过的部位便刻画出线条来。
 
木雕的辅助工具主要有敲锤、斧子、锯子、木锉。斧子的用途是配合出坯,大量砍削木料,注意砍削时不宜用力过大,不可直上直下砍,斧刃应与垂直的木纹保持 45度左右,否则,木料会开裂。木锉的用途主要是在圆雕的细坯阶段,可代替平刀将刀痕凿迹锉平整以便修光,又可代替圆刀或斜刀作镂空处理。


婺源旅游包车司机电话微信联系方式
扫码添加婺源包车领队微信
返回列表
© Copyright 2022 婺源旅游包车 版权所有 赣ICP备19005804号
联系方式:17687932030 网站编辑:余永发